All posts by 欧阳

一切都源自于一个单纯的想法

一切都源自于一个单纯的想法:与同学相聚。  20年前是,20年后也是。 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雪球会越滚越大。。。

20年前从高三理科B班开始举办每年一次的新年聚餐开始,到越来越多其它班的同学陆续参与。 有一年,高三理科C 班的黄建平同学建议:我们应该不再分班地举办全届同学可以参加的聚餐。 从那时开始,原本只是一班的聚餐正式成为1989年毕业生每年定期举办的新年聚餐。

除了10周年那一次比较正式地筹备大型聚餐外,其实其他年份的新年聚餐只是简单地订个日期、时间和地点,再根据现有的联络纪录通知大家,出席的人数(包括家属)往往只不过是3至5桌。

一个非正式的同学聚会能够维持超过10年,勿论参与的人数多寡,都需要很多坚持和用心。 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珍惜这份情谊,将聚会好好地举办下去。 这个单纯的想法正是当初决定筹办20周年大型新年聚餐的原动力。

然而,我们却获得了出乎意料之外的回响,更激发起我们思考更多点子,甚至于思考是否能够汇集大家的爱心和力量去实践更多有意义的事。 我们只不过扔下了一颗小石子,却激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再加上更多人的抛砖引玉,我们的信心也随之大增。

昨天晚上出席总结分享会和讨论捐款事宜的同学并不多,但是大家都同意20周年聚餐之后是另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应该好好地运用这次凝聚起来的力量去做更有意义的事。 眼前我们就有一些因为聚会收费结余、同学赞助的经费和对母校的捐款等集合起来的款项。 对于这些同学们的心意,我们仔细地讨论如何处理,初步达成共识是参与母校现有的成人成才认养计划,用来认养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初步了解,母校的成人成才认养计划是为了协助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支付六年学费(总数约RM15,600)。  校方将提供需要被认养的学生名单和资料,供有意认养的人士挑选,之后校方也将每年定期提供被认养学生的成绩和学术表现等报告予认养人。

会议后决定在近期约见母校校长蔡亲,向他进一步了解细节:

1、学生如何申请成为认养学生候选人?需要什么资格?

2、申请的学生是在校生或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3、认养人需要什么条件和认养程序怎样?

3、如何支付认养款项?

4、由谁负责向认养人报告被认养学生的成绩和学术表现?

5、除了不需要负担学费外,被认养学生还需缴付什么其他费用?

6、认养人除了承担学费外,还能够给予什么协助和关怀?

7、如果被认养学生因故辍学,未支付完学费的款项将如何处理?

我们希望从这个认养计划作为一个起点,能够激发起更多同学的参与,凝聚更多力量去实践有意义的活动,为母校,乃至于社会贡献一己之力。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我们也需要来自多角度有建设性的意见,方才能够长远且周全地进行每项活动。

p/s:目前聚餐账目结余为RM13,277.35 (包括同学捐款),尚欠RM2,322.65才足以承担一位学生6年的学费。

从白痴变天才的故事

在最新一期的读者文摘读到一个感动的故事,愿与所有已经成为父母的同学分享。。。 并且建议:如果你要送一份对孩子终生受用的礼物,不妨考虑为他们订阅“读者文摘”,中英皆可。

故事摘录如下: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成长过程中,父母不断用泪水和掌声陪伴我,就算在我被老师骂是“猪”的时候,父亲还是以“你是全世界最聪明的猪”来鼓励我;在我好不容易考到十分的时候,母亲也拿鸡腿来奖励我。 他们对我的期望相当卑微,从来不会因为我不会读书而责骂我,只有一再地鼓励和疼爱,并且耐心地等待福气到来的一天。

一九六九年的时候,台湾流行日本脑炎,父母亲因为是矿工,又住在深山里,以为我只是普通的感冒,就这样延误了一个月才辗转送到台大医院。 院方判定我的脑已经化脓坏死,告诉我爸妈说,这个小孩救活也是一个植物人。 我妈妈没有读过书,不知道什么叫植物人,就问医生植物人会不会呼吸,医生说当然会,她就说:“会呼吸当然要救啊!”

Continue reading 从白痴变天才的故事

沈慕羽的四大事业

身为马来西亚华人,一名独中生,如果你不认识沈老,现在也应该要认识他,而且应该让你身边的人,你的孩子认识他,因为他是我们的骄傲和典范!

(转载自华教导报,作者:廖文辉)

拿督沈慕羽局绅是马来西亚著名教育家。他一生舍己为群。他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宥于教育,在政治、社会及文化领域也建树卓著。本文拟以沈先生在政治、教育、文化及社会四个层面,分别论述他所付出的心血及贡献。

(一)政治——为语文运动遭开除党籍

1966年2月24日,全国马青代表大会中,沈先生退出全国马青总团长职位的竞选,自动禅让参与竞选的李三春,就是为了全力争取华文列为官方语文。不料功败垂成,沈先生也因此遭开除党籍。

沈先生退党除名是在1966年10月18日,是时马华中央工作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会中通过两项议决:

(1) 不能支持华文为官方语文,因为斯举有违宪法第152条列巫文为国语及惟一官方语文,拒绝要求华文为官方应用文。

(2) 开除沈慕羽党籍,因为沈慕羽违反党纪,蔑视中央领导。

这一开除也是马华有史以来第一次开除领导层的会员党籍,各地的马青分团为了抗议党中央的议决,纷纷冻结活动,长达两年,使马华几乎陷入瘫痪。

1971年,敦伊斯迈讥刺马华为“半生不死” ,马华经此刺激,仿如大梦乍醒,决定发奋图强,由元老李孝式出面发起华人团结运动。于是年2月7日假联邦酒店召开全马华人领袖座谈会,讨论华人大团结问题。敦陈修信知道沈先生在华人社会中的影响力很大,特地通过副教育部长李孝友电邀沈先生。沈先生再度展现广阔胸襟,坦荡荡的一面,为了民族前途,不计前嫌,毅然赴约。在大会中他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提出七点反建议,认为各民族一律平等,不宜分土著非土著;不宜强制实行一种语文;不宜擅改教学媒介;教育机会均等;救穷应不分种族;禁谈敏感及修宪乃不智之举;议长不应制止代议土发言。

不久,霹雳州中华大会堂响应吉隆坡大会的号召,在2月18日举行全霹雳华人团结大会。沈先生在大会中发表历时一句钟的精辟演说。结果,他惹上官非,遭政府以触犯《煸动法令》 提控。这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盘问、折磨、拘禁、出庭,案件经过反复的聆审、展延,最终不了了之。

(二)教育——82高龄才辞职

沈先生的一生好像是为华文教育而活,他对华教的贡献,可以分为二类:

(1) 作育英才;(2)捍卫华教。

他21岁执教鞭,办晨钟夜学;战后任三校校长,把平民小学办得有声有色;退休后仍担任晨钟夜学校长。

在捍卫华文教育上,他有三大特色。

第一、以华教为目的,以政治为手段。无疑的,华文教育才是沈先生终极关怀,参政不过是为达华教平等地位的手段,在高官厚禄及华文教育发生矛盾时,他宁舍前者,力保后者。

第二、无役不与,领导时间长。从殖民地时代组织马六甲教师会、教总、马六甲职工会到独立后的语文运动、茅草行动,可说是当代华文教育见证者。

第三、敢怒敢言,不惧强权。1951年多拉星甘欢迎会上,对高官显要发出狮子吼;语文运动与敦拉萨、内政部长、陈修信等的辩驳;招牌风波对副首相的诘难;以及茅草行动无惧审讯官的盘诘,据理力争。

1994年,沈先生以82高龄辞卸教总主席职,但受委为永久顾问一职。这并不意味他从此功成身退,相反的,却扮演精神支柱的角色。在重要集会上,总会发表一段慷慨激昂的精神训话,鼓舞华社士气。

(三)文化——捍卫三保山

沈慕羽先生的成就,主要建立于政治及教育,他在文化上的参与则鲜为人知。但他在文化上的努力,也对大马华人产生影响。

1955年沈先生受委为马六甲华人参事局议员后,即创议设立民众图书馆,并且获得马来亚图书协会的全力支持及协助。此后,民图运动在甲市如火如荼开展,两年内各村县先后设立民图十三所,巫文图书馆一所。

1973年,曾永森国会议员召集汉字简化委员会会议,沈先生为教总代表之一,会议决定大马所推行的简体字应完全以中国之简字为据,只有选择而不自行创造,俾与主流不脱节。

此外,他也针对旧式华文应用文的改革提出他的观点。他认为旧式应用文的辞藻排场,虚伪客套,不加标点,注重格式的弊病,应加以纠正。

除此之外,沈先生也重组马六甲孔教会,身兼多个地缘及血缘组织的职位,积极推动宗乡会馆的业务,参与全国华人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抗议铲平三保山以供商业用途的行动。

(四)社会——组织职工会

早期沈先生曾致力于社会事业,但着笔不多,仅是昙花一现,主要有两件:

(1)领导青年实践新生活。沈先生曾被选为晨钟励志社青年部总务,倡导新生活运动,鼓吹不抽烟、不打牌、不懒惰、奉公守时运动,同时发扬德、智、体、群、美五育。每逢周末举行精神晚会,有讲演,有表演。星期日清晨7时,则举行严肃的升旗礼,激发爱国情操。

(2)甲华校教师职工会的成立。1952年,沈先生鉴于华校教师之待遇与英校差距甚远,生活清苦,同是从事教育事业,为国培才,乃民族之神圣任务,仓廪不足,怎能尽瘁,惟有成立职工会以争取改善待遇,于是在马六甲首创华校教师职工会,担任主席,不久各州纷纷响应。接着有八州成立同样的职工会,于是乃又联合八州成立全国华校教师职工会(1963) ,假教总为会所,沈先生被选为总会主席。

当职工运动蓬勃时,沈先生曾协助其它行业而成立的职工会,有南马店员职工会、马六甲印务职工会、三轮车工友联合会、鞋业工友联合会等,且被聘为顾问,沈先生可说是马六甲职工运动的先驱。

小结

沈先生的贡献,以教育最大,其次为政治和文化,最后为社会。在政治方面,首创马青,贡献最大;争取母语为官方语文,最为轰动;参加华人团结集会,最能表现君子风范。在教育方面,他除了掌校执教,更重要是他力捍华文教育,不容不合理的剥夺,即使以七十六高龄身陷囹围,也在所不惜。在文化方面,他办报、设图书馆,发扬文化,最终目的在协和友族,团结大马。在社会方面,领导新生活,成立教师职工会,建树不菲。

沈先生一生所为,多彩多姿,而且诚如何启良博士所言:“他一生的经历和遭遇,是80年来华人社会在马来亚承受种种变迁的一个缩影。”当我们回顾80年来的马华社会的变迁,回顾一下沈慕羽80年来的一生事业,我们这一辈马华人能够不砥节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