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分享

认识一颗星星,在他陨落之后。。。

周国基,1966年毕业于芙蓉中华中学。  他担任国家气象局局长至2005年,曾率领马来西亚代表团参加国际气象变化的各个重要研讨会。  同时也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制定,任2007年该公约的技术转移小组组长。  他不仅是一位顽强的谈判者,也是一位博学的科学家,致力于研究气候的变化所引致的环境危机,并且多年来不遗余力地进行宣导工作。周国基先生于2009年8月9日早上7.30分在家中逝世。

什么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10/content_966008.htm

悼念周国基先生的报道: http://thestar.com.my/news/story.asp?file=/2009/8/17/focus/4532334&sec=focus

悼念周国基先生的网站: http://www.climateavenue.com/tribute.to.chowkk.htmhttp://www.facebook.com/group.php?gid=137099321400 , http://www.iisd.ca/climate/ccwgi/10aug.html

有关周国基先生的介绍: http://www.ccg.com.my/CCG_MT_ChowKokKee.htmlhttp://www.iccwbo.org/worldchamberscongress/2009/index.html?id=30120 ,

有关周国基先生的报导: http://www.twnside.org.sg/title2/climate/info.service/climate.change.110704.htmhttp://climatetech.net/news/WhatsNew.cfm?Page=1&NewsID=36359

与大部分人校友一样,我与周国基先生唯一的连结点仅仅是“芙中”,对他的认识只能在他猝然离世之后开始, 然而我还是希望把这位对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贡献良多的的校友介绍给大家认识。  认识这颗星星,即使在他陨落之后,因为他曾发出的光芒将继续闪耀在这片天空。

关于我们的坚持

近年来由于活跃于校友会的活动,因此在见到校友或非独中生时,我都不自觉地谈起独中、母语教育等话题,然而纵使感情上是坚定不移,但是言辞上往往觉得言不及义,无法完全表达清楚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独中的困境、母语教育的意义。。。。

我今天在google搜寻“母语教育”时,在一位独中校长的部落客中找到一篇文章,附录其中数段在此与大家分享,也许大家也更能够对自己心中的情意结找到更稳固的定位。

关于独中,他说:“独中教育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系统,它和国民教育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听过一位人士这样的疑问:”教育不是政府的事情吗?为什么还要华社去操心?”但是,在我们独中的教育圈子里,我们确实要操心这件事。

独中是上个世纪出现的历史产物,我们国家政府曾经在1961颁布了一项名为《1961年教育法令》,其中有一项措施是要当年的华文中学改制,成为国民型中学。  而那些不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或是改制之后,董事基于华文中学不能灭亡的理由,又复办独立班,后来这两种学校就发展成为今天的华文独中。

独中在办学上完全被政府排除在国家的教育体系之外,因此独中必须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力量来维持生存,因此,我们必须自行筹措办学经费,自行招生,没有钱,没有学生,就必须自己想办法。

我们当然很希望政府给我们固定的拨款来帮助办学,因此在现有的情况中,我们还是处在逆境中谋求生存,也因为经常处在逆境之中,我们更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教育机会。  因此,我常认为华文教育的存在,就在于我们广大华社群众的坚持。

我们基于这么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一所具有广泛意义的华文独中,不仅要让我们的同学接受正规及有系统的华文中学教育,我们也在进行一项持久的社会运动。  我们通过筹款、通过举办各项活动,包括家长交融日活动,以及各种各样招生宣教活动,来唤醒大众重视华文教育的发展。

第二、从这项社会运动,显示了高度的民权意义,作为马来西亚的公民,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元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权利使用自己的母语来延续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也是我们的国家宪法赋予我们的权利,因此,坚持发展独中,就是要宣扬我们的民族权利。

然后,从争取民权的运动中,独中教育也是一项文化运动,我们通过教育来传承民族文化。  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民族继续生存下去?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民族继续挺立下去,就是靠这个民族的文化。  文化的内涵从哪里来?就是通过我们的语言文字来进行教育,我们才能真正学习到我们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如果问世界上什么社会运动最具有普遍意义?什么社会运动能够一代传一代维持下去,那就是我们国家的华文教育,而独中就是整个华文教育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核心的一环。  失去了独中,华小的存在就失去了存在和合理性,失去了独中,华社汲汲于发展的华文高等教育就没有了基础。”

我曾接触到不少已经为人父母的校友,纵然他们毕业自独中,但是当替自己的孩子考虑升学问题时,经常还是会挣扎在念华校,国中,或是国际学校之间。  撇开经济考量,很多父母会担心自己孩子念书念得辛不辛苦,多过于文化的传承。  这让我回想到数十年前的父母,不管生计如何艰难,都要将孩子送往独中,接受华文教育。  当年那几代的父母对民族文化,对母语教育是否有更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更透彻深厚的认知呢?

他一篇曾发表在光华日报的文章中,对于母语教育是这样诠释的:“什么是母语?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小孩子呱呱落地之后,在母亲的怀抱中,他学会使用的第一个语言。 在我们的华人社会中,除了方言之外,普遍上是以华语作为孩子的母语。 当然,在城市地区,也有华裔家长习惯用英语来和孩子沟通,英语也因而变成孩子的母语。

然而,我们华社把华语当作母语,并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诠释,因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诠释母语教育,并不能涵盖母语教育的意义,也无法符合华社捍卫母语教育的发展权益,进而向当局进行长期抗争的意义。 对于广大的华教人士来说,我们所谓的母语,是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诠释,因为处在一个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尊严,每一个民族尊严都必须用自己的语文来衬托。 像这样简单的道理,任何一个热爱华文教育的马来西亚华裔公民,都能明白,这也就是我国华文教育得以传承的心理因素。”

文中章节摘录自http://ongchboon.blogspot.com

因为有你,吾道不孤。

昨天晚上与新任执行秘书约好在会所见面,一见到出席合唱团练习的美琨姐,她就告诉我,收到一封寄给我的信。  怎会有寄给我的信寄到了校友会?我边纳闷边拆开信封。。。里面有一张千元支票和短短3句话:“校方在月前将绕着篮球场那排初中课室拆毁,以便在原址重建一栋新的行政教学楼。  此支票可作为资助重建的经费。” 字条里没有署名,马大科数系的信封,信封背后只有英文姓名和地址。

我想起近来在论坛中收到周福成学长的一篇名为《吾道不孤》的文章。  是的,吾道不孤。  母校在近百年的岁月中教育出来的英才遍布世界各地,关心华文教育的同胞何止万千,我们每一个人所付出的一分钱,一份力都是齿轮里的一颗螺丝钉,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因为有你,吾道不孤。